長焦壓縮感,分享4種簡單常用的長焦鏡頭運用方法,從零開始練習拍照。
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 年 9 月 18 日 by dolonglong
長焦鏡不僅僅只是放大物體,長焦壓縮感可以使樹林、花海變的更加密集,也可得到更好的虛化效果、濾掉雜物等特性~,在旅行拍攝上是很重要的利器呢,另外想什麼是焦距mm,可以觀看這一篇文章相機參數的連結,裡面有一小段介紹,而本文將分享長焦常用的4種使用方法給您。
精選連結:
- 網站首頁:旅行攝影(除了攝影分享還有許多實拍的景點照)
- 旅行攝影從零開始練習(共有五篇,建議依序閱讀)
- 攝影小知識(不定期更新攝影相關知識)
長焦壓縮感可以使樹林、花海變的更加密集,所以長焦鏡頭的運用不僅僅只是放大物體而已,另外也可得到更好的虛化效果、濾掉雜物等特性~,在旅行拍攝上是很重要的利器呢,以下就分享常用的4種使用方法給您。
Table of Contents
免費資源回饋讀者
什麼是長焦鏡頭
你可以把它想像成跟望遠鏡一樣(相機的望遠鏡),一般來說在標準焦段50mm以上就可以開始稱作長焦鏡頭。
舉例:像我的手機鏡頭等效焦段大約28mm屬於廣角,要拿它來拍攝野鳥根本不夠,我常用來拍攝野鳥的焦段大致是600mm~900mm左右。
(現在的手機很多都有雙鏡頭以上,最遠的大致上60~80mm左右,沒有長焦段也可以夾上手機用的外置鏡頭~只是畫質自然是跟相機有落差。)
用法1:放大主體
這個用法最常用在拍攝野生動物、體育攝影等主題上,主體往往是在我們拍攝者無法到達的地方,需要透過使用長焦鏡頭達到放大主體的效果。
但是要特別注意,焦段並不是越長就越好,以下幾點要注意。
- 鏡頭越長就越容易受到手震影響,要留意快門速度是否過慢導致畫面模糊
- 與拍攝主體距離過大容易受到空氣微塵、氣流擾動影響,使畫面模糊,我常用的900mm焦段還不至於嚴重。(不要一味的轉接疊加上去就好)
下面兩張照片是我使用900mm拍攝的野鳥,快門習慣設定在1/1000s。(當然放大主體的用途不一定只能用在動物上面,遠處的風景也是可以用鏡頭拉近來拍的!)
用法2:營造長焦壓縮感
長焦鏡頭相比廣角鏡頭,具有空間的壓縮感,簡單說就是可以拉近物體之間的前後距離。
我們以下面兩張照片做比對。
圖一:鏡頭焦段27mm(廣角端)
圖二:焦段200mm(長焦端)
我將一台相機放在筆電左前方,在把一顆鏡頭放在筆電右後方,分別拍了兩張照片,圖一用廣角27mm對相機對焦拍下,然後再用200mm長焦一樣對相機對焦拍下,兩張照片中相機的大小控制一樣,這時你會發現,圖二後方的鏡頭明顯比圖一大上許多,視覺上他被拉的更近了,這就是長焦壓縮感~
長焦壓縮感應用場景:
下面兩張照片都是我用長焦端拍攝的,像是綠色隧道或是花海都很適合當作空間壓縮的題材~,把前後樹木、花朵之間的距離縮短,達到看起來超密集的效果!,如果同樣場景是用廣角鏡頭,那看起來就會很稀疏。
(很多人會有疑問,為什麼看網路照片都拍的這麼密集,而自己卻拍不出來,其實就只是少了長焦鏡頭而已~)
用法3:虛化背景
在感光元件一樣的情況下,影響背景虛化能力的因數有幾個,光圈大小、焦段長短、與被拍物體及背景之間距離,以上都會影響。
所以當你想要突出主體時,除了把光圈開到最大外,還可以把焦段拉長,然後盡可能靠近主體,這樣就可以得到更好的背景虛化效果了~
用法4:避開不必要的雜物
長焦鏡頭的視角相對較窄,如果場景有不必要雜物,那也可以試著把焦段拉長,濾掉不要的畫面,我個人較常用的場景如下。
- 拍遠處山景時,如果前景雜草混亂,那就可以拉長焦段過濾掉。
- 在旅遊景點時,身前遊客太多,也可拉長焦段過濾。(很遠的遊客入鏡沒關係,正好當我的故事)
- 城市內的街景也是一樣的道理。
心得結論
相信上面提到的4種用法都不難理解,也都有相對應適合的場合,但是但是,攝影是沒有固定公式的!
例如上面提到的綠色隧道很適合長焦空間壓縮,拍出密集感,但這不代表綠色隧道就不能用廣角鏡頭來拍,依現場環境不同,廣角可能可以拍出更好的效果。
再舉個例子,今天在一個凌亂的街道上,最簡單的就是用長焦避開不必要的雜物,但如果用心觀察,搞不好會發現亂中有序,透過構圖,廣角鏡或許也能拍出很不錯的畫面~
找到自己喜歡的場景之後,不管是廣角或是長焦,都可以變化一下玩玩看,找到自己喜歡的感覺即可。
Very useful information! Thanks for sharing!